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段段的线段。那么,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个绝不相同的线段。长寿的人的线段比较长;不长寿的人的线段比较短;早夭的孩子的线段仿佛一个点,来不及开展就结束了;有的人的线段平平坦坦,就直直地到了终点;有的人的线段则迂回曲折、时高时低;有的人的线段像个循环,东绕西绕的却绕回起点,彷佛一切从没开始过;有的人的线段则像一幅画,画山画水画世界;有的人的线段粗;有的人的线段细;有的人的线段黑白分明,有的人的线段五颜六色……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人生线段。然而,在这些专属而且个个不同的人生线段之间,却有着一个绝对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每个线段都有他的“终点”,都有他到不了的地方。
读完了海丽叶‧麦布莱‧强森所作的《像我这样活着!》,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念吧。她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身心障碍者(甚至不应以障碍称之,他们只是面临了另一种人生“挑战”)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和任何所谓“健康者”一样,他们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有限的“线段人生”。如果,我们把眼睛往线段之外的地方看,不只“身心挑战者”他们有走不到的地方,所谓“健康者”,也一样有走不到的地方。如果,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其“有限处”,那么其中一部分的有限者,又如何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可怜”其他的有限者呢?
正因为作者是那么想告诉大家,呼吁社会尊重他们的人生,而不是可怜他们的人生,她才会花十数年的时间,持续不辍地去抗议路易斯的“爱心募款”。表面上令人觉得无法理解:这些鼓吹捐款的人,不是在帮助身心挑战者吗?怎么还去抗议他们呢?
作者事实上非常清楚这些人的“善意”,她只是要告诉大家,当善意用的方法不对时,对别人的伤害有时比帮助还大。当这些爱心捐款节目为了博取大众的同情,将身心挑战者“标示”成“将死之人”时,或许确可提升捐款的热度,但却也同时误导了社会,甚至误导了身心挑战者自己,让身心挑战者无法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其实在本质上与所有人一样的人生。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她从三岁就从电视上宣扬的“将死者”观点,认为自己也是个“将死者”,当她活到了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四十岁时,她甚至得很惊讶于“自己竟然还活着”。从这样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很大的体悟,她清楚了“我们不是将死之人”、“我们行动不便,并非重病”。她也沈重地告诉大家,这种“将死的标签”是如何扭曲地限制着这些身心挑战者的人生。
“我想去念法学院、申请奖学金、工作、办汽车贷款以及创业。但垂死的孩子不容许做这些事情;他们无法得到信任去完成他们的义务。”作者娓娓指出了这些带着同情的“好意”,是如何伤害身心挑战者的人生,因为当外界把这些身心挑战者定位为“将死者”时,也就同时剥夺了对他们的信任,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实践他们有权去实践的人生路。我想,这是为什么作者持续不辍地去抗议一个爱心募款的电视节目吧,因为她地感受到对身心挑战者来说,“尊重”比“同情”要重要的太多了。
另一方面,从书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虽然人生如线段,有其终点,有其界限,向着界限以外看,每个人都有他到不了的地方。但反过来说,如果向着线段里面看,人生其实仍有着“无限”的可能。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当不了总统,但他可能可以当工人、当农夫、当老师、当公务员……,他还是有很多的人生选择。就像作者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不倚靠别人、不倚靠机器,独立地站立行走,但她仍可以写出这本充满感情与幽默风趣的书,来激励人生。
生命究是有限或无限,完全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自己的生命、实践自己的人生。从这一点来说,作者这本接近自传式的书,正是以自己热情于生命的无限处,而不自怜自哀于生命的有限处,用这种积极与正面的人生乐观,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她这样的活着”。
陈长文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
作者:海丽叶.麦
译者:沈晓钰
出版社:久周
出版日:2006/10/1
ISBN:978986824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