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我要談的是台灣作家陳魚所著的短篇小說集《解決》。
我常在想,台灣的法律人還讀不讀小說呢?有沒有時間讀小說呢?一本令人動容的小說,每每掩卷之餘,內心波動久久不能自已,那是一種洞悉生命真諦的瞬間感動,幫助讀者在那當下,認真反芻自己的人生,同時激發人類情感中,對週遭萬物悲憫的胸懷。於是我會有個天真的想法,當一位律師要為被告出庭辯護前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當一位檢察官要撰寫起訴書前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當一位法官要宣判前讀了江元慶的「司法無邊」、當一位法律人出身的行政院長甚至總統,要對一項重大政策下達決策之前讀了聖修伯里的「小王子」,那麼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肯定不會讓「向上提昇」這四個字在如今淪為嘲謔式的反諷,而是愈來愈進步了吧!至少在我熟悉的「法治」範疇之內應如是吧!
《解決》是以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井小民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娓娓道盡一個個背負沈重經濟壓力的小市民,圖求溫飽的心路歷程,但是社會所能提供給他們的生存環境,往往是苛刻和險惡的,以至如故事中,待業的老李最後死於車禍、在軍中出類拔萃的阿勉退伍終究淪為搶匪、乏人聞問的游民在選前成為市長競選連任的造勢工具,凡此種種,不正是現存社會陰暗角落的縮影,卻被為政者刻意漠視的?
陳魚在自序中嘗言:「不論是痛苦、快樂、悲傷、喜悅、無奈、掙扎、希望或者失望,都渴望透過小說的方式,呈現台灣當前如我之市井小民一種真實的人生寫照。」只是這種追求基本幸福的微小權利,對許多處於弱勢的族群而言,卻如天上的星星一樣遙不可及。
於是,當一個社會的結構,在上有一位辯才無礙卻遭起訴的律師總統、一位穿金戴銀仍見錢眼開的總統夫人、一位充滿銅臭並眼高於頂的總統女婿、一座門禁森嚴的官邸前絡繹於途的達官顯貴,對照社會底層的受虐孩童、卡債學生、單親媽媽、失業父親、高捷外勞、大陸新娘以及一條條因走投無路而燒炭、割腕、跳樓、投海以至絕命的怨靈亡魂,我希望有更多優秀的作家,繼續透過全觀或微觀的寫作視野,以生花燦筆,如實寫盡這些悲愁怨苦,讓還活在這個世上,並且內心仍保有基本良知的人們,得以「興」、可以「觀」、藉以「群」、也宣洩了「怨」,即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事件依舊在我們生活週遭層出不窮,我仍深信人的本善將透過文學的洗滌,一點一滴匯聚成龐大的正面力量,使人們充滿慈悲,持續抑制邪惡的氣焰,並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憧憬與希望。(陳長文)
【2006-11-14 民生報 9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