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健雜誌119期2008年10月1日,作者:張曉卉)
關於陳長文,大部份台灣民眾最熟悉他的身份應是哈佛法學博士、律師、法學教授。直到大陸發生「512四川大地震」,看到陳長文與總統馬英九、夫人周美青併肩同坐擔任賑災晚會接聽捐款電話的義工,才比較知道他是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其實陳長文進入紅十字會已20年。當年進紅十字會,「純粹是偶然,」陳長文說,1987年他應李前總統(時任副總統)邀請出任紅十字會秘書長。當時兩岸正值開放探親等活動,人道關懷正是紅十字會職責所在。1990年他以紅十字會秘書長身份簽署「金門協議」,讓對岸偷渡客人道遣返,大幅降低偷渡客枉死事件,至今懸掛紅十字會旗幟的遣返船隻,仍航行於台灣海峽。
常警告自己別做伊凡‧伊列區,應該效法亨利‧杜南
為什麼會持續這份義務職這麼久?陳長文拿出兩本書:《伊凡‧伊列區之死》與《亨利‧杜南》,解釋了他的立場與價值觀:人道關懷。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描繪伊列區因出身貧困立志要出人頭地,靠著聰明、討好上司,在官場平步青雲登上高等法院檢察長高位,迅速累積財富並娶得嬌妻,往來皆是名流貴族。正當他滿心驕傲住進豪宅,竟在掛窗簾時從梯子上跌下來,臥病不起。
病後伊列區才發現,正如他從沒有關心過別人,身邊也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包括最親近的家人。就好像伊列區在法庭以專業立場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所有案件,同樣地,他的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處理他的身體。沒有同事同情他,只像禿鷹般貪婪地等待填補他的空缺。直到將死,伊列區才發現,所謂功成名就根本虛假無意義。陳長文說:「法律人都當以伊凡‧伊列區為借鏡。」
(……全文未完,請參照:2008年10月康健雜誌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