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紅小說《呼蘭河傳》中,呼蘭城中有條大街,中間破了個大泥坑,人們叫它「大水泡子」,下起大雨來就會泥濘不堪,淹得到處汙濁不說,行人想過都得攀著街邊牆垣挨過,一不小心,照樣摔進泥坑。若連著晴天更糟糕,泥面是乾的,看起來很平整,但底下的泥卻是軟的,經常有馬車連人帶馬栽進了這個坑,傷及人畜。有趣的是,這麼惱人的大水泡子,卻從來沒有人想到去把它填平。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最近的颱風假問題。
南瑪都颱風來襲,部分未受風雨直接影響的縣市,宣布「停課不停班」,引起了學童家長不滿,批縣市首長沒同理心,要他們上班,卻讓孩子停課,臨時如何找人托育?不滿的聲音不但湧進做出決策的縣市首長臉書,也同時湧進「不負責這項決策」的馬英九總統臉書。
縣市長依照停班停課標準做出決定,責怪他們似乎不甚公平;把托育難題丟給家長,這對家長也不公平;而各縣市停班停課與否根本不是馬總統決定的,罵他,似乎更不公平。
然而不管公不公平,這個惱人的問題就是存在,而且存在了十多年,年年颱風季都可能有地方首長挨罵,都有家長苦惱於如何托幼。但大家就這麼留著這個問題,一留十來年,卻從沒有想過根本地解決問題,就像呼蘭城中的大水泡子,大家罵聲不絕、唉聲嘆氣,卻沒人願意去把大水泡子填一填。
這個年年颱風季都會上演的鬧劇,好不容易,終於有個「傻瓜」願意出來認真的設法解決。他想到讓無法托育的家長擁有給薪的「家庭照顧假」,家長只要請假,就可以在家顧小孩,又有薪水領,還等於多了一個難得的親子日。
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你以為大家會感謝這個傻瓜嗎?不!相反的,大家拿棒子打他,說他之前不做,現在為什麼做?一定別有用心。
這個傻瓜就是馬英九。
這整件事,原可以和馬英九無關,因為判定停班停課是地方首長的職權,但他還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硬把問題攬了下來。有人批評,馬總統是因為臉書被罵爆了才出手,問題是,這總比人民都發出怨聲還不當回事要好吧?有人批評那是選舉考量,問題又來了,台灣那一年沒有選舉?選舉年做政策決定就該罵,意思是選舉年政府乾脆放假停擺嗎?
是選舉考量?是被罵才改?根本不重要。重點是,馬英九提出了辦法,讓家長不用再煩惱颱風天的托育,讓地方首長也不要年年被罵,這做法對不對?如果這政策是正確的,不就該給他掌聲嗎?
有一天,呼蘭城裡有人終於看不下去了,動手把大水泡子填了。若這樣還得換了一身罵名,還有那個傻瓜以後敢去填呼蘭城的水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