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香港特首梁振英昨投書聯合報,筆者想先表達二個肯定。
首先,是態度面的肯定。開放溝通與理性思辯永遠是民主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梁振英願意在台灣的報紙投書,和台灣的民眾「溝通」,可說是民主風度的展現。
其次,是方法面的肯定,網路時代,資訊已不受疆域的限制。今年三月台灣太陽花運動,就有來自香港泛民主派團體的同情;而這一波反人大政改方案的風潮,背後也有太陽花團體的聲援。換言之,當資訊不被地域框限的時候,框限於地域的溝通就注定失敗。從英國金融時報到台灣的聯合報,梁跨海投書,顯示他已意識到原來溝通方式的不足。
但態度與方法正確,是否等同論點內容正確,必須另當別論。梁的投書標題,「香港政改:進一步,還是退兩步?」可謂精確的點出了這一波針對中共人大政改方案正反辯論的核心命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東坡《題西林壁》的前半段。這首詩恰可以用來當做這次爭議的最佳注解。
第一個思考關鍵在於,所謂進退的衡量標準是什麼?是以維穩為尺規?還是以民主的進展來秤量?
香港的泛民主派是從民主的實質面得出「民主退步」的結論,因為表面上,依人大的政改方案,二○一七年香港人民可以「普選」特首,但候選人就必須過提名委員會這一關,不民主的提名程序,不可能創造民主選舉的實質結果,打個比方,當我們希望透過普選選出最好的蘋果,但提名委員會卻提名了二個橘子怎麼辦?
香港建制派則是從民主的形式面得出「民主進步」的結論。因為,依政改方案,香港民眾終究可以「投票選舉」。而這雖然是「形式上的民主進步」,但也還是有二個實質上的可能效果,一是所謂「袋住先」的邏輯,先袋住民主的形式進步,再徐圖民主的實質進步;二是,小圈圈提了二個或三個橘子讓香港民眾選擇,終究好過小圈圈直接指定一個橘子成為特首。
於是一方橫看,一方側看,當然就會出現同樣一座山,一邊說是嶺、一邊說是峰,各說各話的結果。很可能的結果是,其實二方都對。
但筆者認為,真正的重點在於《題西林壁》這首詩的後半段:「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大家都過分執著於此時此刻的角度,當然會愈看愈不清。應試著拉出一個山以外的角度或高度,不妨從民主前進的時間長河來看,追求民主的進程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
我認為,是盡量試著讓每一個促使民主前進的壓力,都能發生工具理性,真的確保民主會因為這個壓力往前走,而不會變成反回頭的反作用力。這就是衝突、妥協、前進的藝術。
已故美國司法部長理察森說的好:「政治,如果秉持良知而奉行,是最困難的藝術,也是最尊貴的職業。」的確,香港民眾所面對的挑戰非常「困難」,因為這困難的藝術,台灣曾經歷過,時至今日,民主品質的深化對台灣來說仍是非常大的功課,但我們終究走向了實質的民主。
這個藝術也是一個平衡的藝術,需要香港民眾以集體智慧去尋求。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