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經濟日報/A21版/經營管理】【潘姿羽】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暨執行合夥人陳長文談起《理律˙台灣˙50年》,書中50個故事各有主題、背景,包含吸引外資、經濟轉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發規鬆綁等,若要用一個精神概括,那便是「開放」。
理律法律事務所今年成立50周年,這數字不只代表理律的成長茁壯,也意味理律的歷史,也就是台灣經濟社會環境轉型、變革甚至進步的歷史。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暨執行合夥人陳長文談起《理律˙台灣˙50年》,書中50個故事各有主題、背景,包含吸引外資、經濟轉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發規鬆綁等,若要用一個精神概括,那便是「開放」。
引入外資扮推手
陳長文表示,50年前,台灣為了拚經濟,採用大量開放的政策,儘管犧牲了勞工權益、環保等面向,但也確實獲得豐碩的果實。
台灣走向開放的過程,除了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提升教育水平並厚植國人人力素質,也力行金融和財政改革,並啟動十大建設,這些都是多數國人可琅琅上口的歷史。談及這段閃亮的經濟起飛時期,不得不提的是吸引華僑和外商投資所帶來的貢獻。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面對戰後百廢待舉的經濟情勢,有了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政策、出口導向與二次進口替代政策,其中扮演點火器角色的關鍵者便是外人投資,背後推手就是理律。
理律不只扮演外商來台的重要橋梁,代理外商來台投資設廠、設立公司與技術合作業務等,也經手許多指標性案件。跨國性藥廠輝瑞(Pfizer)美國總公司於1962年在台投資設立公司,便是由理律經手。
陳長文表示,《理律˙台灣˙50年》一書的精神是「開放」,書中理律經手大大小小的案例在在凸顯出社會必須開放的課題,引進外資、法律鬆綁、完善智慧財產權等,但被放在天秤另一頭的「保護」也是貫穿這50年、且持續延續下去的課題。
陳長文說,輝瑞藥廠欲來台投資時,本國製藥業強力反對,甚至向立法院及監察院請願,希望政府不要讓「民族工業毀於一旦」,回到現今的社會來看,也面臨同樣「開放與保護」的挑戰。
本土產業國際化
回顧理律50年,也可說是台灣經濟轉變的50年,1972年福特汽車來台投資,不只提高國內汽車工業水準,並帶動我國引擎製造技術達到國際標準;1996年美商取得台灣飛碟唱片公司全部股份,推動華語流行音樂國際化,之後更名為華納國際音樂,也就是大眾現今熟知的華語音樂龍頭公司。
之後也陸續有私募基金收購台灣上市公司、開放外資經營有線電視、全球大廠來台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等,但隨著經濟愈來愈穩定,國人面對開放可能帶來的衝擊也更擔心。
陳長文表示,台灣曾是個相當開放的環境,投資、貿易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政府對外國投資的看法、態度,以及立法、行政機關做事方式,都會影響外資對台灣的看法,現在卻為了保護而處處限制,導致經濟停滯。
理律與台灣一起成長,也和經濟一同發展、轉變,曾經手台灣指標案件、參與專案。陳長文指出,社會大眾必須體認到一件事情,開放是一定要走的路,只有開放,台灣才會有機會。
【2015-11-06 經濟日報 10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