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因公務機關仍上班,法院、檢察署仍照常排庭期,民眾、律師因出庭而無法休假。
基於「司法為民」的精神,院、檢的庭期排定,理當多從民眾角度思考。因此,律師公會全聯會2015、2017年兩度函文建議司法院、法務部:除非有影響公益或損害當事人權益的個案情況,原則上都不在五月一日排庭期。然而,司法院、法務部兩度回函婉拒,理由是庭期安排涉及案件的進度、當事人權益、公共利益,因此不便同意。
其實,司法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觀念與態度;從民眾的生活視角來著想。 Read more
陳長文部落格
五一勞動節,因公務機關仍上班,法院、檢察署仍照常排庭期,民眾、律師因出庭而無法休假。
基於「司法為民」的精神,院、檢的庭期排定,理當多從民眾角度思考。因此,律師公會全聯會2015、2017年兩度函文建議司法院、法務部:除非有影響公益或損害當事人權益的個案情況,原則上都不在五月一日排庭期。然而,司法院、法務部兩度回函婉拒,理由是庭期安排涉及案件的進度、當事人權益、公共利益,因此不便同意。
其實,司法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觀念與態度;從民眾的生活視角來著想。 Read more
(經濟日報彭麗雯)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紅十字會前總會長、律師陳長文表示,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有愛心、關懷弱勢,也有本事,為人正直,在所有候選人裡面,郝龍斌是「平均分數最高的人」。
大約30年前,陳長文與郝龍斌因紅十字會而結緣。時任紅十字會副會長的陳長文邀請在台大任教的郝龍斌擔任「讓愛穿透障礙」專案顧問,一個協助身心障礙孩子、家庭及讓社會認識身心障礙兒童的計畫,陳長文說,雖然是義務職,但郝龍斌非常紮實、認真的去做、建立全國評鑑特教的體系,募得許多款項,讓他知道,郝龍斌是個有心又能做事的人! Read more
在求新求變的今天,新公布的「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獲獎者卻多是老字號,意涵頗值解讀。筆者服務逾40年的法律事務所,得過不少專業獎項,感謝的同時,有兩個獎項格外讓我反思:
二是今年獲得「新世代最嚮往企業」專業服務類別冠軍。
近年我常思索下個50年,看著許多難解的挑戰與機會的進逼,例如:律師將在十年內被AI(人工智慧)取代?科技、智聯網(Internet of Beings)如何改變著經濟金融、民主法治?教育又將如何翻轉?…等等。 Read more
今年三月,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一組首度開會,二十名委員中包括「小燈泡」的母親王婉諭、遭虐死男童王昊的姑姑王薇君等人。特別的是,與會委員黃致豪律師正是殺害小燈泡的兇手王景玉的律師。
當會議開始,召集人羅秉成請委員們說說獻給司改的一句話,王婉諭說:「尊重與同理。」王薇君則說:「積極主動,單一窗口,照亮被害人的漫漫長夜。」
長期以來,死刑的問題,即錯綜複雜的糾結在國人的心中,反廢除死刑的聲音在台灣也一直非常強大,從正向言,可以說國人的正義感濃厚,對受害者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然而,另一方面,有些「正義感」卻也蒙上了情緒的色彩。 Read more
何飛鵬先生撰文〈現在的年改方案,僅是頭痛醫頭!〉認為,退撫基金預計在2031年破產,年改會的版本延後至2044年。何文認為要更大刀闊斧:「退休薪資5萬元以下,改革後的所得替代率6成;薪資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者,改革後的所得替代率5成5;薪資10萬元以上者,改革後的所得替代率5成;最低保障薪資3萬元」,讓年金的破產時間延到2051年。2051年,「所有的不足之數,全數由政府概括承受。」
何先生努力提出年改版本的用心讓人尊敬,但卻也同時引起了筆者的好奇。既然還是會破產,而破產後所不足數要由政府概括承受,那麼,為什麼政府要到2051年承受,而不是2031年後或2044年後,就開始承受?
又或者,退撫基金在必然會破產的算式中(差別只是何時),也許正顯示,破產與否,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在年改議題上,存在更多複雜性。 Read more
2014年學運期間,筆者投書不贊成學生攻占立法院,而認為循民主程序、投入選舉才是正途。學運結束3年有餘,經政黨輪替,「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仍遙遙無期,兩岸進展停滯。
隨著上個月底台北地院判決占領立法院的行為無罪,再度引發各界討論。筆者暫不擬評論判決,一來是判決書尚未公布、檢方起訴書亦未公開,筆者難以論斷法院無罪心證的妥適性。再者,待一審判決書公布後,檢方若上訴,尚須至少經二審法院審理;本案值得社會各界去慎思明辨。 Read more
六十年前的三月二十五日,「歐洲煤鋼組織」的六個成員國—比利時、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和盧森堡—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這是非常有智慧的安排,一舉化解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源,也就是歐陸二大強權,德國與法國的資源之爭。而更重要的是,邁出歐洲整合進程的第一步,為今日的歐盟、一體化的歐洲奠定基礎。
然而,六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曾經有些人以為「統一的歐洲」即將來臨,如今的歐盟,卻是在英國啟動脫歐程序、歐債危機與難民危機嚴重撕裂內部的情況下,來慶祝「羅馬條約六十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