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紛紛,每逢清明時節,華人多前往祭祖掃墓,並利用與家族難得的團聚時間,互相分享往生親人的溫馨點滴。傳說清明是古代民間仿效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逐漸使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清明祭祖觀念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儘管今年清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使兩岸祭祖活動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但無論如何,清明所承載中華民族敬天懷祖、緬懷親人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意義,始終不變。
慎終追遠,不單為紀念祖先,更有緬懷先人立言作德、展望未來之意。但從近年歷史教育課綱調降「中國史」比重、人民對過去的史事逐漸淡忘觀之,構築「中華民國」的歷史根基正面臨嚴峻挑戰。正如清明是「中華」文化重要內涵,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中國」元素能否如此輕易割捨?筆者對此持高度保留態度。另外對於課綱的調整,乃至社會上每個人應如何看待「歷史」,筆者有幾點想法和讀者分享。
一、歷史價值,貴在鑑往知來、飲水思源。
據民調顯示,對於上周甫經過的三二九青年節,近7成5的民眾不記得其由來,更遑論青年節和黃花崗之役乃至辛亥革命的關聯。筆者感慨,在國族認同爭議不休的今日與「去中國化」逆境下,辛亥革命、黃花崗之役等「建立民國」的初年珍貴史事,正逐漸被「中國化」而成為「不能說的秘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清末推翻腐敗帝制的革命力量,更表徵一群擁著「以天下為己任」抱負、不惜犧牲生命只為追求下一代更好國家制度的知識青年。熱淚盈眶再讀林覺民烈士的《與妻訣別書》,除了慶幸這一代人不必面對同樣環境、做出無比艱難的抉擇,筆者卻也萬分訝異為政者怎能不記取眾多烈士犧牲小我的偉大歷史,並將之列入重點教育課綱?
或許此時會有人指責筆者,是在讚頌孫中山先生與「過時」的革命理想、用「中國史觀」無端指責現代青年數典忘祖。但還請批評者們先放下「中國vs.台灣」的意識形態,靜下心再讀一次這段歷史: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一群滿懷抱負、嚮往民主,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青年;更甚者,我們可從這些撕心裂肺的動人故事,明白追求安逸、自由的困難,因而體悟民主的可貴。而青年節所代表對美好制度的理想與對民主的殷切期盼,正是我們為何要緬懷歷史的價值。
二、歷史紀錄,非關「去留」。
筆者理解,礙於教學時程限制,教育者本不可能在就學階段將大小歷史鉅細靡遺地毯式爬梳。但走出校園,書本上沒教過的歷史並不當然就因此消失。如同政府推動轉型正義、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毋寧是希望透過更接近事實的完整揭露,方能更正確、客觀的做出評論。筆者肯定如此初衷,但也要提醒政府,這份任務要做的是客觀廣泛的蒐集與整理,而絕不包含淘汰歷史的工作。何以說「淘汰」?因為歷史若失去紀錄和傳承,本容易被人們淡忘。即便沒有離譜的「否認」歷史,選擇性地不加以紀念、記憶,便是在變相淘汰歷史。
二二八事件,得以因為轉型正義的努力,緩步、穩健的從原先避談的禁忌,到國家元首的道歉、紀念日的設立,逐漸成為理所當然的一段歷史。正視歷史、承認過去的錯誤,也因此能抬頭挺胸的展望未來。相比每逢二二八紀念日,不分執政在野的官方、非官方言論和活動,近年人們對青年節的沒沒無聞,尤其不見執政的蔡政府身影,不難感受到政府選擇性地紀念歷史、差別對待的冷漠態度。
筆者要提醒身為「中華民國總統」的蔡政府,逢「陸」必反的心思本不光彩,若要以此修改中華民國歷史的記憶,更不應該。台灣本是多元融合的一片富土,繽紛的歷史色彩尤其可貴,而不該用「政治濾鏡」加以挑選與決定去留。因此在朝轉型正義邁開腳步的同時,期望蔡政府必須放下「台灣歷史」、「中國歷史」的框架和成見,以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與接納歷史。清明時節,也是在緬懷中華民族千年融合的歷史與文化,期望今天的我們能以一顆不忘本的心去記憶歷史、緬懷先賢和每個曾奮鬥過的大小人物,如此才不至成為被政治蒙蔽雙眼的數典忘祖之輩。
(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