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是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權利;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在台灣早已不是禁忌。金門曾出現「一街兩旗」,不致有觸犯「反滲透法」之疑慮,否則顯與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近來讀到邱立本總編輯在亞洲週刊二零二二年三十七期「最危險的與最有希望的島嶼」一文中,提及金門這個曾經在八二三砲戰中成為世界焦點的島嶼,在兩岸持續交流後,逐步發展成充滿兩岸融合符號的家園;在二零二零年以前幾年,街道上曾「 一街兩旗」同時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與五星紅旗,但因被綠營禁止,此情此景現已不復存在。有報導認為這是因為「反滲透法」在二零二零年初生效,民眾擔心會「 惹麻煩」,因此主動移除五星紅旗。
閱讀此文,甚有感觸,並深感有必要對於「反滲透法」認知上的誤會予以說明。
回顧美、台、中彼此間局勢關係的變化,在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之後,一度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禦體系的一環。然而,美國在尼克遜( 尼克森)總統上
台以後,一改過往的外交政策,一九七一年七月, 派基辛格密訪北京,與周恩來與毛澤東會面協商。同年十月,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遜總統出訪北京。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隔年元旦與北京建交, 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也終止「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七九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生效,承諾會提供「防禦性武器」。
台海相安無事,直到一九九五年, 時任總統李登輝訪美,參加母校康乃爾大學的畢業典禮並發表演說,導致兩岸情勢緊張,北京對台海開始發射飛彈,幸因僅使用未裝填炸藥的彈頭,未釀成一觸即發的戰火。然而在數十年的平靜後,又因今年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速來訪,中國大陸隨即在台海周邊實彈演習。九月十四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十七票對五票通過「台灣政策法」草案,並送國會審議。外界稱該法案是「 台灣關係法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並擬向台灣當局提供﹁ 有助於嚇阻解放軍侵略行為的武器﹂等支持台灣的安排。兩岸之間的關係再度陷入緊張局面。
兩岸之間,自八二三砲戰之後,歷經數次危機。「台灣政策法草案」可否如期( 明年一月)經國會審查通過,仍待觀察。
台灣自一九四九年起開始戒嚴, 經歷長達三十八年之後,終於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起解嚴。一九九一年,李登輝總統公布廢止動員戡亂。但在此同時,金門、馬祖仍然繼續實施「臨時戒嚴」。直到一九九二年,刑法第一百條始修訂生效,金門、馬祖也終於宣布解嚴。民主法治社會的發展、言論自由環境的形成,絕非一蹴可幾。
二零一九年的「 反滲透法」在民進黨立委佔多數席次的情況下倉促表決通過,於次年一月十五日公布施行,禁止接受「 境外敵對勢力」之指示、委託或資助,進行與選舉、罷免、公民投票等相關之行為,違者可能受有期徒刑、罰金等之處罰, 引起社會譁然。據報道,國民黨總召立法委員曾銘宗領銜等三十九人已於二零二零年一月提出釋憲聲請, 但截至目前為止超過兩年,似仍音訊杳然。
言論自由是中華民國憲法下人人應受保護的基本權利。在解嚴、廢除動員戡亂之後,中國大陸地區的五星紅旗、「 義勇軍進行曲」,在台灣地區早已不是禁忌。在台灣地區內政部合法登記的政黨中,還包括「 台灣人民共產黨」。多元自由、兼容並蓄的言論及思想,是國際社會間對台灣地區民主法治社會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違反「反滲透法」可能涉及高度爭議處罰的前提下,實應以最嚴格的標準看待,以免產生箝制言論的寒蟬效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與五星紅旗同街懸掛,既非「 反滲透法」所規定之禁止行為態樣, 從「罪刑法定主義」、「 刑法謙抑性」之原則思考,當不致有觸犯「 反滲透法」之疑慮,否則顯與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期望兩岸良制一國
戒嚴及動員戡亂早已走入歷史,言論思想及表達自由是台灣地區法治民主可貴之處。回憶當年代表台灣地區紅十字會與對岸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是兩岸「 求同存異」、「 實事求是」之典範,迄今也已超過三十多個年頭,當時的金門與現在雖不可同日而語,但聽聞金門街頭原本充滿多元且熱鬧旗幟的街景已不復在,觀古鑑今,感慨萬千。亞洲週刊以「 最危險的與最有希望的島嶼」形容金門,應是期許金門能夠做為兩岸共同邁向和平法治的寄託。民主法治得來不易,兩岸如能秉持「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早日實現「 良制一國」的目標。果如此,將是華人世界的福氣。
(作者為律師、教授、志工。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哈佛大學法律博士,曾任海基會秘書長,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亞洲週刊2022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