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兩岸正式分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直到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才有了「破冰」的第一個契機;然後到一九九○年的金門協議,兩岸政府正式對話。當年在第一線談判「金門協議」的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今天已是一位兩岸老兵。
金門協議後,兩岸各自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陳長文也擔任海基會的創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一九九一年他率團訪問大陸,為後來的九二共識、辜汪會談奠下基礎。而今天來看,兩岸關係的框架,都還沒有突破陳長文那一代人,三十年前的框架。
二○○六年陳水扁「終止適用」國統綱領,二○一六年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獨派歡欣鼓舞,好像「台灣共和國」隔天就要成立了。然而直到現在,《憲法增修條文》還是「一國兩區」;《兩岸人民關條條例》依然「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
台獨的跳票,證明九二共識的價值。二○二○年陳長文指出九二共識應截彎取直,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我方所指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濃縮為「兩岸同屬中華民國」,這與馬英九總統在大陸的談話,不謀而合。
而在最近十年,「良制一國」更成為陳長文的代名詞。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制」,其實是反對「一國」;陳長文則肯認「一國」的法理性,而對「兩制」予以辯證。
中共堅持「一國兩制」,其實是承認兩岸制度的落差,拒絕蔣經國前總統提出的「一國良制」,也有點「大陸非良制」的氣餒。陳長文對於大陸的民主與人權,向來是抱持著鼓勵與期許的態度,認為按照大陸的發展曲線,沒理由台灣做得到的民主奇蹟,大陸做不到。
陳長文期勉習近平效法蔣經國「以專制結束專制」,用絕對的權力做出絕對的改革。他更指出北京論述的盲點:「每一個支持『一國兩制』的理由,事實上都更加證明了『一國良制』的可行」。從陳長文到馬英九,台灣從來不缺和平的園丁,而民進黨內,是否也有這樣的「陳長文」?
作者為 羅智強/前總統府副秘書長
聯合報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