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國際法-民國百年重要紀事》

陳長文、高玉泉、陳純一、廖宗聖/合著 2011年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11年11月1日

國際法學研究中心( 吳逸儒/整理 賴昱誠/編校)

        本書將過去一百年來,中華民國所發生具有國際法重要意義之事件,加以蒐集、記錄及分析,使讀者瞭解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與國際法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從而進一步體驗到國際法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本書認為,理性的面對歷史有助於所有華人重新思考定位一百年來的中華民國。

一、首先,針對這本書,我們很好奇本書的創作緣起為何?是什麼樣的發想,讓三位老師當初想要編撰這本書?

高玉泉老師表示,當初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導因於某次國際法學會理事會上,曾任外交部長的錢復先生提及在其任職期間發現外交部有許多原始珍貴的公 文、照片等資料。陳長文老師認為,這些文獻具有高度價值卻難為大眾親近,甚是可惜,因此打算將這些珍貴資料加以公開。而高老師更進一步提議,欣逢建國百 年,可將這些資料整理之後佐以說明、公開。一來得使這些資料為大眾所近用;二來更可作為建國百年的歷史回顧。於是,本書就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有了雛形。 接著,高老師除著手整理資料外,更同陳純一老師一起討論資金來源等事宜,開始了本書的編纂工作。

二、本書大量運用圖片,生動、活潑地呈現許多歷史事件。對於本書的定位,三位老師有什麼樣的看法?

針對此問題,高玉泉老師認為本書的目的在於公開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而非一本正經地講述我國的歷史。因此,希望透過大量的照片資料證明這些曾經發生 過的事件,透過完整的資料闡述過去的故事。另一方面,陳長文老師則強調,本書並非僅是中華民國發展史,更重要的本書整理的是在國際法的框架下,中華民國如 何與國際社會互動。

三、運用國際法的視角整理中華民國過去百年的歷史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書籍編著過程中,各位老師曾經遭遇的困難為何?

陳長文及陳純一兩位老師皆謙虛地表示,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大多數的問題與困難都是高玉泉老師解決,整本書的大功臣其實是高老師。高玉泉老師則認為本 書得以完成,也該歸功於許多費盡心力、參與編著的學生。高老師表示,在書籍編著過程當中最大的困難應屬「資料蒐集」。在資料蒐集上,因為保存各類史料的機 關各不相同,因此為取得這些珍貴的史料,跑遍許多機關、單位。同時,如何整理這些龐雜的資料、對其進行取捨更令人煞費苦心。陳長文老師則補充,在資料蒐集 過程中,不但要跑遍各機關單位,更得厚著臉皮拜託對方基於學術考量,惠免收取規費。過程中這些單位真的十分配合、幫忙,才讓編輯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高玉泉 老師更特別提到,對於國史館在編纂過程中的協助,心裡由是感激。
除了資料蒐集外,高玉泉老師亦表示編輯過程中另一個困難點是民國初年的歷史。因為這段歷史相較於後期顯得特別混亂,同時期可能有好幾個政府,不易掌握。因此,雖然民初史料之相關內容僅占書中的一小部分,卻是在編輯中最耗費時間、心力的一部分。
最後,時間的切割亦是編輯的一大問題。對於百年歷史如何切割才能更客觀,同時兼顧歷史意義?這個問題困擾大家很久,最後才選擇以民國38年(西元 1949年)為切割時點,以「中華民國在大陸」及「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個不同地區做為書籍章節。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緊接著有中共政權的建立,與中華民國有 明顯的切割,更能凸顯本書以「中華民國」為主體之意旨。

四、本書的編輯過程中雖然經歷過諸多困難,但應該有許多有趣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吧?想請各位老師和讀者分享,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為何?

陳長文老師提及第一次將初稿拿給學生看時,學生因為書中大量的彩色資料及照片而尖叫,非常有趣,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另外,書籍封面式樣的版本眾多,為使書籍更吸引人、更具可看性,曾套用各種顏色及設計樣式,嘗試過上百種版本,經過多方比較後才選擇現在的版本。
高玉泉老師還說,連「清明上河圖」都曾是他們的封面背景的套色版本之一呢!

五、在分享編輯過程的甘苦談後,想請各位老師與讀者分享在編輯過程中的收穫及心得為何?

陳長文老師提及第一次將初稿拿給學生看時,學生因為書中大量的彩色資料及照片而尖叫,非常有趣,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另外,書籍封面式樣的版本眾多,為使書籍更吸引人、更具可看性,曾套用各種顏色及設計樣式,嘗試過上百種版本,經過多方比較後才選擇現在的版本。
高玉泉老師還說,連「清明上河圖」都曾是他們的封面背景的套色版本之一呢!

五、在分享編輯過程的甘苦談後,想請各位老師與讀者分享在編輯過程中的收穫及心得為何?

高玉泉老師表示,對他而言,在創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對歷史印象的衝擊。以民初的軍閥為例,過去自己所接受的歷史總是:這些人都是老粗,空 有武力,沒有什麼文化素養。但是從國際社會互動的角度切入後,透過資料的整理、看見許多史料原件,會發現與過去所學習到的內容有所衝突。從衝突掙扎中重新 以另一種視野檢視過去的人物、事件,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起初雖然有些內容和個人所學產生衝突與矛盾,但在深入的瞭解後,反而發現在不同觀點下,這些原本以 為的「老粗」,可能並不只是「老粗」。這樣的經驗,對高老師而言,是彌足珍貴的。 

六、經歷千辛萬苦,這本書終於順利問世。各位老師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能有什麼樣的收獲?

陳長文老師簡單地以「有趣、好玩」來做評語。他希望本書是除了國際法教科書及相關書籍之外,以圖文並茂、簡單的論述等方式,讓讀者像看故事一般容易 理解的一本書籍。同時,在輕鬆閱讀之下,每個事件背後又有許多故事,能提供讀者有更多延伸閱讀或思考的空間。另外,藉由本書,陳老師更期待使讀者能夠實際 瞭解國際法與中華民國間的關係,以及國際法對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實際影響與互動。希望讀者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民國從來不曾、也不可能與國際社會脫鉤、與國際 法無涉。自中華民國成立的那一刻起,國際法就已經對中華民國有了影響。
高玉泉老師則期待,透過這些真實的公文來往及照片,可以證明中華民國實際存在在國際社會上。

七、在回顧過去百年中華民國與國際法的互動關係之同時,我們更展望未來。想請各位老師談談對於未來國際法有什麼樣的展望與期許。

陳長文老師表示,其實在政大一場與大陸學者的對談中,他就曾提及:我們和大陸學者坐在一起討論國際法問題,但卻連我們彼此之間的問題都尚未解決!因此,未來的國際法發展中,陳老師希望可以看到兩岸關係、治權、主權等問題之發展。

八、最後想請問各位老師,未來是否有其他工作計畫?

陳長文老師表示,對於陳純一老師所提及的成立學生國際法學會是一件十分值得期待的事。甚至可以考慮發行學生國際法學刊物等,讓學生對於國際法有更直接的認識。
而高玉泉老師則提出,可以整理我國對國際法有所貢獻的法學家之事蹟,讓學生、大眾對於我國的國際法學者能有所認識,並對這些學者所做的貢獻有所瞭解。
此外,陳純一老師則表示,高玉泉老師滿腹經綸,知道許多關於法學家的歷史故事。因此,陳純一老師特別為國際法學研究中心電子報邀稿,邀請高玉泉老師可以不定期以訪談的方式,將許多國際法故事等放入電子報當中、豐富電子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