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縛的神龍-太陽花下的民主反思》

陳長文、羅智強/合著 2014年
天下文化/2014年10月30日

        太陽花學運,我認為從好處來看,這麼強大的衝擊波,可以帶來在哲學意義層次上,對台灣民主的全面反思。但這個反思機會付出了民主與法治一定程度的雙虛無化代價,這個代價不可謂不重,也會在接下來的台灣民主政治運作中,留下延展的效應。

        發生在3月18日太陽花學運,本書的兩位作者陳長文律師和羅智強同時對台灣當前的時局感到憂心。歷經多次的意見交換,羅智強提了一個主意:與其只是單純的憂心,不如,從反思的角度,把這一場學運當成一面鏡子,來映照台灣民主的現況,思考民主價值本身的盲點。 本書不是質疑民主,而是一種檢視,透過發掘問題、看見問題,看看民主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要如何面對?有沒有可能更強壯?

目錄

序:太陽花下的民主反思/陳長文
第一章-民主神:從雲端到凡間
第二章-鬥神:民主的鬥性
第三章-山神:立場決定觀點
第四章-魯蛇神:去魅化的新英雄
第五章-溫拿神:身分抽籤機前的謙卑
第六章-龍神:失能的行政權
第七章-庸神:政治領袖的平庸化
第八章-規則神:立法者的權力溢出
第九章-正義神:司法的獨立或獨裁?
第十章-統獨神-議題的影舞者
第十一章-選舉神-未實現的民主邏輯
第十二章-革命神-擊倒偽民主神之後
第十三章-全球化神-天使與魔鬼的合體
第十四章-直接民主神-實踐的可能性
第十五章-新民主神-提升民主品質的四個解方
後記:從科學麵的故事說起/羅智強

自序

龍騎士騎著飛龍,要穿過迷霧森林。
迷霧森林裡常年籠罩重霧,不分晝夜。由於霧濃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要飛越迷霧森林談何容易?
於是一路上,飛龍不是被樹枝絆住、就是在原地打轉、甚至好幾次差點一頭撞上山壁。
龍騎士很生氣,一會兒怪飛龍耳不聰,一會兒怪飛龍目不明,再不然就怪飛龍飛行技術太差、反應太遲頓,甚至懷疑飛龍是故意想害龍騎士。
飛龍被嫌到忍不住回駁:「是不是該想辦法請迷霧精靈先把霧驅散,再來穿越,否則,連路都看不清楚,要怎麼安全的穿越森林呢?」
在三月十八日太陽花學運開始後不久,我和智強談到了對時局的憂心,智強提了一個主意,與其只是單純的憂心,不如,從反思的角度,把這一場學運當成一面鏡子,來映照台灣民主的現況,思考民主價值本身的盲點。這不是質疑民主,毋寧是一種檢視,透過發掘問題、看見問題,看看民主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要如何面對?有沒有可能更強壯?
於是,我和智強有了很多的討論和意見的交換。我們一篇一篇的發表一些看法,但我覺得,這樣似乎顯得零散,主軸難以貫透,甚至因為單篇文章切割開來,有些意思不夠完整,前因後果說不清楚,反而有可能引起一些誤會。
智強也有同感,交換想法後,我們認為不如以一本書的框架與篇幅來寫這一系列的主題。畢竟,我們想要討論問題範圍不小,單篇單篇一千到二千字的文章,實在無法涵蓋;以一本書的架構來寫,論理起來,也比較可以顧及層次感,一層一層的分析,針對不同的問題,向上爬梳、向下探索。
於是我們師生二人,就開始了這一場民主的思辨之旅。
但第一個問題是,要用什麼樣的筆法寫這本書?
用「對話錄」的形式嗎?
陳長文:民主的正當性在於……
羅智強:一旦正當性受到質疑,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就不意外……
這樣的對話錄,好處是,我和智強各自表述的意見,會比較清晰。但壞處是,意見會顯得破碎,讀起來,也會覺得生硬。
點子多的智強,又提了建議,以我為第一人稱、為主要視角,來寫這本書,智強則化為一種輔助的第三人稱、第三視角,穿入他的意見。這樣的寫法,閱讀起來,意見主軸會比較集中清楚,讀起來也比較輕鬆容易,不會感覺支離破碎、難以咀嚼。
於是,這本書的呈現形式,就大致有了輪廓,用非對話錄的方式,來寫我們師生的對話與觀點想法。
所以,書裡面許多以我為第一人稱的意見表述,有很多都是我和智強對某些事情的共同看法。
智強的下筆快、整合力強,常常我說的一些很抽象的概念與想法,他都能很快的用周延的邏輯、具體的事例,把這些概念以淺顯易讀的文字表現出來,這一點,讓這本書的進度得以加快許多。
另一方面,喜歡寫寓言故事的他,還採用了一種較少採用的有趣筆法,就是在每一章的篇頭,根據文章主旨,創造一個與龍有關的寓言故事,以收畫龍點睛的效果。畢竟,這本書要談的議題難免會有一點複雜、有一點抽象,讀起來比較嚴肅與沉重。在篇首加上寓言的這種體例,我們希望讓讀者,在輕鬆閱讀寓言後,可以快速的掌握與理解,接下來的篇章,我們想要談的議題。換言之,這本書,我們並不打算寫成一本專業艱深的學術著作,盡可能以深入但淺出的方式,試著點出問題,就像引玉之磚,希望能打破一些習以為常的慣性思考,帶出一些想像的可能。
而這也是這本書書名,我們把主標定為「受縛的神龍」的原因。這是智強在本書創造的寓言裡,我特別挑出來了做為書名的一則寓言。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情,來看太陽花學運,在某個層面上,我認為太陽花學運對現行代議民主政治的衝撞,在程度上是超過比例的,這也必然會帶來一些後遺症。
但太陽花學運還是有它正面的意義與價值,其中一項,就是示警、就是反思。就算這次的學運在手段的使用上超過了比例(過了頭)。但中間還是有二個值得探討的內在因素:一是,用什麼標準來檢視學運,並評斷他們過了頭?二是,過了頭的現象不是自發的,而是被擊發的,它有成因,是什麼因素擊發這個過了頭的學運?
我認為,太陽花反映的其實是對體制的不安,是對現狀不滿的出口,執政者尤其首當其衝,是被對抗與批評的對象。然而,執政者也是從體制選出來的,如果執政者令大家不滿,容或有執政者個別的問題值得檢討,但同時,是否也有超越執政者的制度結構問題,應該要被看見?
就像龍騎士騎的飛龍,也許這隻飛龍的飛行技術確實有可以被挑剔之處,但真正的重點是,我們被重霧封鎖,看不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什麼,當然就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於是國家的運作,陷入一種一再重蹈覆轍的歷史循環。我們感到不安,表達不滿,但往往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造成不安不滿的制度之結是什麼?
而在這本書中,我們試圖找出那個制度之結,至少,點出制度之結的可能樣貌是什麼?
如果把「體制」擬人化,那麼民主政治、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被太陽花學運衝撞時,就算那樣的衝撞看起來不合理,都還是要保持一種謙卑,為什麼這「不合理」的衝撞會發生?少了這樣的反思,才是體制最大的威脅與危險。

讓我們一起建立這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