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柏村、何兆武(文靖)、齊邦媛、王鼎鈞、星雲大師、許倬雲、張作錦、張玉法、高希均、邵玉銘等
大時代史觀下的戰爭,是為了「和平」而存在,人類歷經一場場的戰役,從而確認了現今世界的面貌;然而對於生活在戰火下的人們,戰爭卻是諷刺地以暴力和死亡呈現,人命的脆弱,人身的渺小,完全無法抵抗殘酷的殺戮。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遍地烽火,災難下的億萬中國人,受到了猶如巨浪般的衝擊。在民族、國家的恥辱,與個人的生命威脅之間,紛亂的不只是整個社會,也包含每一個人不確定的未來。
今日,我們回頭看這一場戰役及其八年後的結果,抗日的勝利,廢除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重新回到世界的舞台。 然而,對於經歷過這場戰火肆虐的人們及其後代,他們的生命是否在紛亂中找到了新的舞台?
出版者的話 我們生命裡的「七七」(高希均)
第一章 抗戰是為了樹立能夠抬頭見人的國格(許倬雲)
第二章 每逢七七倍思親(郝柏村)
第三章 一代人的情結(何兆武/口述 文靖/執筆)
第四章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齊邦媛)
第五章 焦土仍留幾點紅(王鼎鈞)
第六章 憶七七初戰(星雲大師)
第七章 走在滇緬公路上,懷想為救中國而捐軀的壯士們(張作錦)
第八章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一個中小學生的經歷見聞(張玉法)
第九章 「南京大屠殺」災難下的成長,使我最嚮往的是:和平(高希均)
第十章 抗戰帶給我的「流亡三部曲」(邵玉銘)
第十一章 勿再陷入「愚蠢的循環」(陳長文)
第十二章 七七蘆溝橋事變:七十七年後的探索(郭岱君)
附錄 八年抗戰大事年表
大時代史觀下的戰爭,是為了「和平」而存在,人類歷經一場場的戰役,從而確認
了現今世界的面貌;然而對於生活在戰火下的人們,戰爭卻是諷刺地以暴力和死亡呈現,
人命的脆弱,人身的渺小,完全無法抵抗殘酷的殺戮。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遍地烽火,災難下的億萬中國人,受到了猶如巨浪般的衝擊。在民族、國家的恥辱,與個人的生命威脅之間,紛亂的不只是整個社會,也包含每一個人不確定的未來。
今日,我們回頭看這一場戰役及其八年後的結果,抗日的勝利,廢除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重新回到世界的舞台。
然而,對於經歷過這場戰火肆虐的人們及其後代,他們的生命是否在紛亂中找到了新的舞台?
適逢七七事變七十七週年,我們邀請郝柏村、何兆武、齊邦媛、王鼎鈞、星雲大師、許倬雲、張作錦、張玉法、高希均、邵玉銘、陳長文、郭岱君等,十二位大時代的見證者,他們或親身經歷,或因抗戰出現人生轉折,透過他們的眼和筆,重新詮釋七七事變之於時代及其個人的意義,聽他們娓娓道出不同於一般歷史記載,可歌可泣的「中國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