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面對疫情帶來的恐慌,各國使出渾身解數抗疫,只盼疫情能儘早落幕。由於病毒「無差別式」攻擊,無論是生活在民主或專制之下,各國人民均無法脫免被感染的危險。疫情已然是全球社會的共同挑戰,需要人類齊心尋找解決方案。 我國當前疫情治理固已有高分,但法治層面仍有達到滿分的進步空間。我國憲法開宗明義宣示的「民主共和」精神非透過成熟法治不為功。中華民國自1987年解嚴並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化已有可觀進展,法治也漸有「以法主治」(rule of law)的雛型,但行政機關因主客觀因素仍有「藉法專制」(to rule by law)的弊病存在,如不戒慎恐懼,來之不易民主的成果將...
閱讀更多近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成立法制組,專責涉及防疫法律之爭議。疫情爆發百多天後,這項決定值得肯定。雖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防疫期間「超前部署」、「料敵從寬」固然有其必要,但在法治社會,任何措施都該要經得起憲法合法性與正當性的檢驗。基上,筆者想再從一起可能已被人淡忘、卻仍教人惦記在心的事件,提醒政府。 據報,上月底祭出「外國入境者居家檢疫14天」禁令後,兩名已自歐洲入境的英國旅客被安排住進花蓮檢疫所。但兩人因不滿伙食、衛浴品質而向家人訴苦,並經家人投訴英國媒體BBC,抱怨台灣檢疫環境惡劣、堪比監獄(prison-like condition)。起初陳時中部長僅表示「公道自在人心」,但隨著網民責難聲...
閱讀更多以地名命名的例子,許多人並不陌生:美式民主、香檳酒、富士蘋果…皆象徵著當地人的驕傲。但如果拿地名命名病毒,對當地人可就是種侮辱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二月十二日便將出現自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並建議各國正名以避免汙名化效應。同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卻表示「COVID-19」固是正式稱呼,但為使民眾方便理解,仍沿用「武漢肺炎」。 實際上,就在四月七日,權威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特別發表題為「即刻停止新型冠狀病毒汙名化」的社論,表示理解世衛組織將病毒命名的決定,並為該期刊先前在相關報導中錯誤將病毒和「武漢」及「中國」連結,鄭重承擔責任並表達歉意。 《自然》社論點醒...
閱讀更多據報載,我國政府於本(4)月初決定加強與各國的防疫合作,捐贈1000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人員,本月9日再宣布第二波600萬片口罩援外,給予國際社會更多支持。政府以中華航空貨機運送防疫物資,配合掛上「Taiwan Can Help」等字樣布條,推動國際防疫外交。近日卻出現質疑聲浪,表示「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出現「China」字樣,容易使外國民眾誤會援助物資是來自大陸而有更名的必要。 公司名稱並非改不得,但改名既然如蘇院長所說茲事體大,華航於本月17日開會後亦認為短期更名不易而列為長期規畫。但筆者好奇,究竟是誰誤會了「中華」與「China」,而使這幾個字頓時成了過街老鼠...
閱讀更多細雨紛紛,每逢清明時節,華人多前往祭祖掃墓,並利用與家族難得的團聚時間,互相分享往生親人的溫馨點滴。傳說清明是古代民間仿效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逐漸使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清明祭祖觀念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儘管今年清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使兩岸祭祖活動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但無論如何,清明所承載中華民族敬天懷祖、緬懷親人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意義,始終不變。 慎終追遠,不單為紀念祖先,更有緬懷先人立言作德、展望未來之意。但從近年歷史教育課綱調降「中國史」比重、人民對過去的史事逐漸淡忘觀之,構築「中華民國」的歷史根基正面臨嚴峻挑戰。正如清明是「中華」文化重要內涵,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中國」元素能否如此輕...
閱讀更多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各國相繼淪陷。在疫情於大陸地區武漢爆發之初,行政院長迅速禁止口罩出口的立場記憶猶新,近日則見「美台聯合聲明」發表後,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未來每周提供美國十萬片口罩以換取美方提供防護衣物資。國人樂見美台合作防疫,但在美國「全國」疫情爆發之際,每周十萬片口罩未免略顯小氣,反倒是聯合聲明中許多眉角,引人玩味。 有論者認為聯合聲明代表美台關係升級。但自一九七九年我國與美國斷交以來,我方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同級對口乃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以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美台聯合聲明不但開先例由我國外交部長署名,一反過往美台間文件我方向以TECRO名義簽署的慣例,更突...
閱讀更多新冠病毒已進入全球大流行,我國確診個案每日以兩位數攀升、至今累計169例,其中多是境外移入個案。回首這3個月,社會認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抗疫初步成功,指揮官陳時中部長可圈可點。然而此時給予陳部長更多的讚美對疫情並無幫助,無論初期抗疫成果如何,政府應即刻盤點第一階段防疫的缺失及未解決的難題。畢竟對抗疫情,不是短跑衝刺的競賽,而是一場考驗耐力和智慧的馬拉松,穩健的開始並不當然為長程達標背書。指揮中心無論在資源、人力與法治層級早已捉襟見肘,蔡總統身為國家領導人,在此危急之際,應挺身而出為艱困疫情做出安定民心的全方位計畫,讓台灣順利完成防疫馬拉松! 無論是陸生無法回台上學、小明不能回家、台胞受困湖北...
閱讀更多311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及核災,距今將屆滿9年。筆者於該年5月以紅十字會總會會長身分,與紅十字會同仁前往重災區的福島、宮城及岩手縣勘災慰問。時至今日,當年受紅十字會援助的岩手縣大槌町,因逢町制130周年活動,透過日本赤十字社,邀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今年2月初前往大槌町進行3天的訪視行程。身為卸任前開啟311賑災專案的會長,筆者這些年來對於日本的災後復原及重建念茲在茲,很高興經王清峰會長邀請再訪大槌町,有些見聞和心情想與讀者分享。 2011年3月11日災難發生後,台灣民眾透過捐款熱心響應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之賑災計畫,紅十字會立刻在5月與日本赤十字社就賑災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募集的資源投入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