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最近「海基會」由陳長文祕書長率團第一次訪問大陸,最初由中共「國台辦」副主任兼發言人唐樹備接見並於事後發表「五原則」時,曾措詞強硬地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到了日前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兆國於會見他們時則表示,「台灣、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會後在記者會上,唐樹備也重複王兆國的話,改口說「台灣、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共「國台辦」負責人修改其一向的「用詞」,據報導記者的初步反應,認為中共在語氣上顯然已有較善意的回應。但語氣上的一些善意的反應,是否就表示其在心底上有真誠改變其「意圖」的動機在內、恐怕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唯就目前初步所可能獲致的結論,乃是中共透過王兆國之口,表示了很重視「海基會」的作用,並認為其來訪已取得初步的結果。其餘似仍有待以後雙方「互動」的情況而定。
但從中共「國台辦」負責人用詞在語氣上的一些改變,似已顯示中共對「台灣問題」的認知上,有逐漸由過去僵硬的意識型態導向、轉向務實的傾向。而將王兆國由與台灣接觸最頻繁的福建,調回北京主持「國台辦」,即也顯示中共似確實在向務實的方向探索。如果上述的判斷大致不錯的話,中共以後在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上,可能在不背離「大原則」的基礎上,有大幅改變其「手段」的可能。所謂「大原則」不變者,即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明示或暗示,堅持「中華人民國」,也即「中共」即是「中國」。至於在達成「統一」目標的手段上,則看「情況」而予以靈活運用。有「緊」的必要則緊;有「鬆」的必要則鬆。不再墨守成規。就目前這一階段而言,國際「大氣候」對中共可謂非常不利,而國內「小氣候」也是障礙重重,而且走上開放經濟的路子,東南沿海各省的逐漸繁盛,已隱然形成南北,特別與西北地區的嚴重失衡狀態。在這種內外「交夷」的形勢下,在對「台灣問題」上,有不得不作一時放鬆的無奈,以免「問題」尖銳化後,對中共產生內外更大的壓力。何況在用詞上如此稍稍改變一下,仔細分析起來,對目前中共所處的「地位」而言,在實質上並無損失,但在對外的口碑上,既可博得對方的「放心」,又可贏得國內外輿論的讚揚,真可謂一石雙鳥,何樂不為?
所以中共最近在用詞上一些初步的「善意」表示,此地朝野上下,且莫高興得太早,更不可不斷只是在口頭上要求中共給予更多的善意回應。要緊的是自己如何立定腳跟,提昇實力,方才可使自己在未來與中共折衝樽俎上,握有更多可資利用的「籌碼」。如果動不動在口頭上要求對方作善意的回應,此與要求對方「同情」何異?政治鬥爭或政治競爭,在在均是在「角力」;若無「實力」,而時時要求對手「同情」,在國際政治或國內政治上,其能達成目標者,可謂少之又少。
明乎此,在今後中共可能以「一個中國」為前提,並靈活運用「和為貴」、「和為先」的策略情勢下,擴大兩岸的交流,將為必然的趨勢。一俟這一階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共必然要求昇高兩岸接觸的層次,並一步一步逼使我方走上談判桌上。當然,中共這一「圖謀」,能否得逞,除了要看中共的本領外,亦要看我們的能耐。我們有與中共纏鬥半個世紀以上的豐富經驗,只要記取以往的教訓,諒不致輕易上當。但只擔心現在在台灣成長的年輕一輩參與決策人士,政治智慧不夠圓通,缺乏與共黨鬥爭的經驗;好在我們已有「國統綱領」詳列了指導原則與步驟,只要政府把握住方向,隨機應變諒不致太成為問題。
現在雙方至少在字面上,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已逐漸接近。而這次「海基會」訪問大陸初步會談的結果,似已暗合「國統綱領」所定「近程--交流互惠階段」,而開始向建立制度化交流管道之途進展。是以就現階段而言,我們認為宜暫且不去追問中共對「中國」這一概念的定義為何,我們也不作任何公開明白的界定,在雙方均有意讓其模糊的基礎上,擴大民間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
這種從低層次實質交流的做法開始,或許會逐漸降低或甚至消除雙方的敵意,從而在未來統一問題上慢慢取得共識。經過數十年國土分裂的經驗教訓,世人似均已深刻認識到,國土分裂所牽涉的層面相當複雜,既是政治、經濟上的分裂,也是社會、文化上的分裂。縱然在政治上解決了國土分裂的現象,也一時解決不了經濟、社會、文化上因長期分裂而帶來的後果。今天的越南與德國提供了兩個最有參考價值的「樣板」。前者用武力解決了統一問題,但南北越在經濟、社會、文化上依然對立如故,難以融合;而後者雖以非武力方式獲得了統一,但統一後的問題重重,不知何時可拉平過去分裂而產生的鴻溝。何況近代中國的分裂,因素更是複雜異常,因之,先從文化、經濟等層面從事交流、融合做起,而後俟雙方均產生了「質」的變化,再謀求政治上的整合,或許可水到渠成,從而使中國人民的福祉得到真正的增進。
現在雙方均已踏出了良性接觸的第一步,未來的道路還很長遠,均有賴雙方的耐心與智慧去經營。若雙方均真有誠意,最後達成和平、民主的統一應非難事。
【1991-05-05/聯合報/02版/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