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文章
  • 文章總表
  • 民主政治
    • 兩岸關係與外交
  • 法治建設
    • 法學教育
    • 理律故事
    • 超國界法治
    • 身為法律人
  • 愛與奉獻
    • 人生感悟
  • 社會正義
  • 社會觀察
  • 經濟觀察
  • 長文著作
    • 出版書籍
    • 推薦序
    • 書與人生
  • 動態時報
選單
  • 所有文章
  • 文章總表
  • 民主政治
    • 兩岸關係與外交
  • 法治建設
    • 法學教育
    • 理律故事
    • 超國界法治
    • 身為法律人
  • 愛與奉獻
    • 人生感悟
  • 社會正義
  • 社會觀察
  • 經濟觀察
  • 長文著作
    • 出版書籍
    • 推薦序
    • 書與人生
  • 動態時報
上一頁
首頁 民主政治 兩岸關係與外交

兩岸、陸港摩擦 勿忘「楚弓楚得」老智慧

2014 年 10 月 8 日
在 兩岸關係與外交
分享到 Facebook 上分享到 Line 上分享到 Wechat 上

政大舉辦陸生歡迎會,有陸生不滿台生稱其為「中國學生」,比中指反嗆,引起了許多批評。接著又有陸生投書媒體,以「小女生心態」比喻台灣,又掀了許多波瀾。
首先,比中指不對,但比中指的陸生只代表他自己,以「小女生心態」比喻台灣的陸生也只是他個人觀點,都不能等化為所有的陸生;就像稱陸生為中國學生的台灣學生,即便以此稱呼陸生的台灣人不少,但仍不代表全部。

其次,立場不同,更是考驗包容的時候。民主社會最大的價值之一,就是透過容納異見去化消衝突,不要說一個人不代表多數人,就算你我的意見站在多數的這一邊,也不代表少數意見就是不對的。

筆者會稱陸生,因為從法理論,不管你喜不喜歡,依中華民國憲法,台灣與大陸都屬中國的一部分,這種各屬是平等的。

但如果有人堅持要以「中國學生」稱呼對岸的學子,我也表示尊重,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寶貴之處。我也希望陸生們,不妨當放個意識形態的長假,體會意見多元豐富的台灣。放空想法,不代表放棄自己原來主張,這只是一種學習的空杯理論,騰空是為了填裝更多的新體驗。

第三,最重要的是如星雲大師說的「不要斤斤計較於一句話、二句話、一個細節傷了和氣。」這點在香港占中風暴持續的此時,尤顯珍貴。占中,主要是對政改方案不滿而掀起。但另一個心理情愫則是,香港和大陸在密切交流中,被許多不愉快個案傷了和氣,情緒持續累積,增加了陸港隔閡。

例如,陸客赴港搶奶粉、大陸孕婦赴港生子的雙非嬰兒爭議等等,都讓陸港兩邊的社會情感劃上了傷口,甚至前年還有「香港人忍夠了」的廣告,直言不滿。而今年四月一名陸童在香港街頭便溺,其父母親與港人口角又掀起了陸港筆戰。情感的裂解向來容易,裂解後的彌合則總是困難。這考驗不同社會之間的智慧與包容力,因為一旦形成正面衝突,雙方極可能要付出慘痛代價。

人與人之間,真要一刀一刀的劃,香港和大陸可以劃開,大陸台灣可以劃開,台北高雄可以劃開,張家李家可以劃開,哥哥弟弟可以劃開…。但如能把人視為一個整體,用同理心與包容心去看待,很多看法就會不同。

我想到楚弓楚得的故事。

楚王打獵時丟失了一張弓,手下們想去尋找,楚王答道:「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楚王展現了心胸之寬。但孔子則說:「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拿掉了「楚」的劃限。而老子則連「人」都拿掉,只說「失之,得之」。

這故事顯現了中國老祖先們的智慧,也許可提供港陸台三地人民好好思考吧!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2014/10/08 中國時報 103100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我要列印
標籤: 《中國時報》兩岸關係與外交
上一篇文章

一國需要良制(看香港占中)

其他文章

【專訪】陳長文:習法者應從薩克思反思

陳長文

陳長文

只有每一個人,都不放棄、不氣餒於內在正義的追求與外在正義的期待,也不怕自己的發聲會引來「狗吠火車」之譏,盡其當言、為所當為,那麼我們對社會的理想與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相關的文章

兩岸關係與外交

許台獨放火不許統一點燈 賴總統違憲

作者 陳長文
2025 年 3 月 16 日
兩岸關係與外交

南韓戒嚴鬧劇 看台灣「無聲戒嚴」

作者 陳長文
2024 年 12 月 9 日
concept of diplomatic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operation
兩岸關係與外交

致吳豊山先生的公開信/九二共識重求同 兩岸進展貴務實

作者 陳長文
2024 年 12 月 2 日
兩岸關係與外交

從通水到通電的兩岸契機

作者 陳長文
2024 年 11 月 11 日
兩岸關係與外交

馬英九錯了嗎 習近平可相信嗎

作者 陳長文
2024 年 10 月 28 日
其他文章

【專訪】陳長文:習法者應從薩克思反思

I AM

  • 我是陳長文

POSTS

  • 陳長文文章

BOOKS

  • 陳長文著作

Journals

  • 學術雜誌、期刊
Facebook-f Weibo
  • 聯絡我

POSTS

  • 陳長文文章

BOOKS

  • 陳長文著作

Journals

  • 學術雜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