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泰隆尼亞舉行獨立公投,在投票率為42.3%、未過半的情況下,其中有90%的加泰隆尼亞民眾支持脫離西班牙獨立。然而,獨立的坦途並非就此開始,反對加泰隆尼亞獨立的聲浪也被相應激起。
於西班牙,總理拉霍伊譴責這次公投不合法,並表示他不排除暫停加泰隆尼亞地區自治;於歐盟,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發出聲明呼應西班牙當局,認為依西班牙憲法加泰隆尼亞的投票不合法,並重申如果加泰隆尼亞獨立於西班牙之外,將不是歐盟會員國;於加泰隆尼亞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加泰隆尼亞首府,巴塞隆納市長克勞呼籲不要片面宣告獨立,以免危及「社會凝聚力」。
面對各方反彈的強大聲浪,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主席普伊格蒙特提議暫緩宣布獨立,希望用更多時間與西班牙當局談判。但這樣的提議則讓「獨立」陷入兩面困難:總理拉霍伊對普伊格蒙特下「限時通牒」,要確認是否獨立;而支持獨立的民眾則要求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依公投結果立即宣布獨立。
在台灣「統獨議題」可謂幾十年來人們心中最糾結的問題,因此,加泰隆尼亞獨立一事也成為鮮少關注國際事務的台灣難得關心的一件國際大事,但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也確實可以帶給同樣有統獨爭議的台灣許多參考。
首先談「技術面」,加泰隆尼亞公投採取的是相對多數決而不是絕對多數決,即便在42%出來投票的選民中,有90%的選民支持獨立,換算成占選民總數的比例也不到4成。如此重大的議題沒有絕對多數的民意支持,不僅在形式上將招來正當性的質疑,而在實質上也會留下無窮的後患。因為支持和西班牙統一的民眾,心中也會質疑不滿「這不是我的決定,甚至不是加泰隆尼亞多數人的決定」,而使得加泰隆尼亞就算成功走向獨立,也將紛擾不斷。
但如果「技術面」解決,投票率過半,甚至支持獨立的投票數超過加泰隆尼亞總選民數的半數而達絕對多數決時,加泰隆尼亞就能順利獨立?也是未必,還有更重要的二個面向必須顧及,那就是「相對面」與「實力面」。所謂「相對面」,指的是相對當事方,也就是西班牙政府的態度。目前看來,西班牙政府不承認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那麼一旦加泰隆尼亞正式宣布獨立,則西班牙政府會採取什麼程度的「反制措施」?是法律?是經濟?甚至是軍事?就是加泰隆尼亞方面,在相對面必須承受的代價。
但「相對面」談的是「成本」,關鍵還在「實力面」。詳言之,如果西班牙政府不同意,但加泰隆尼亞獨立方認為,這些不同意所祭出的手段,如法律、經濟,加泰隆尼亞承受得起;而歐盟等來自國際的抵制與不承認,加泰隆尼亞不在乎;就算西班牙祭出軍事行動,加泰隆尼亞也能擊退「來犯」的西班牙軍隊。加泰隆尼亞有「實力」承受這些代價,那麼,加泰隆尼亞「還是可以宣布獨立」。
事實上,這世界每個獨立成功與不成功的故事背後,這「技術面」、「相對面」與「實力面」,都有不同的脈絡,也構成了不同的結果,不能一概論之。例如,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和平分手。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天鵝絨分離」,透過談判實現了「和平分手」,關鍵就在於沒有「相對面」的成本,因為這是「兩願分離」;也沒有「實力面」的顧慮,在當時的國際氛圍下,這被當成兩方「自己的事」,沒有來自大國強權的強大干預,「實力面」的成本相對也有限。
其他如愛爾蘭的獨立運動、魁北克的獨立運動,在「相對面」的成本來說,由於相對應的當事方英國和加拿大政府,態度「較」柔軟,但卻也不是沒有「實力面」的「軟成本」,特別是經濟的,因此,幾次獨立公投被否決,主要是當地民眾考量了利弊與這些軟成本,而自發性地否決。但如果有一天,當地民眾決定承擔這些軟成本時,其仍不是不可能「實現獨立」。
而看完以上這些「獨立」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台灣獨立的關鍵是在技術面、相對面、還是實力面呢?這個問題,我不給答案,留給大家自己去咀嚼思考。
(作者陳長文,為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