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離不開政黨政治,因為政黨是一個理念的「品牌」,讓為工作、家庭忙碌的選民,可以有個初步的歸納。
譬如說,在美國,如果支持民主黨,大致就是支持高稅收、高福利、槍枝管制,共和黨則相反;而英國的工黨/保守黨,則有左派與右派的差別。總之,政黨的基本原則確定了,就可以擴散到細部的政策上。
而台灣的政黨政治,顯然是以統獨光譜來分類,對於中國大陸的態度,決定了從上到下幾乎所有重要政策。例如對中國大陸友善,就會支持兩岸經貿,就會傾向開放、鼓勵競爭的經濟制度,而主張台灣獨立,就不得不依賴美、日的保護,同時對於與中國大陸的一切接觸抱持著猶豫與敵意。
自總統民選後二十年來,台灣人民一直是以此分類的,但是日前的一份民調,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二的民眾沒有政黨傾向,而國民黨雖然是支持度最高的政黨,也僅有百分之十九點一,略高於民進黨的百分之十八點一,而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則是百分之六點二。
是什麼原因,讓每個政黨的支持度都大幅下跌,而讓人民不再信任政黨,在被問到支持哪個政黨時,以留白應答?
筆者以為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每個政黨的「跳票紀錄」,都是多采多姿、「罄竹難書」。 從國民黨來看,馬總統的聲望低迷,絕大部分也是來自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不如人意。事實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只是兩岸接觸的一種妥協,並不包括各自對外接觸(否則就是雙重承認了),但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講得過度美好,到了執政後,遇到北京打壓國際空間,就顯得有苦難言,這雖仍可說是一個最務實、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政策,但卻因為「高期待」,反而有了低滿意度。
民進黨的故事顯然是反過來,選前舉起「台獨」大旗,「我是XXX,我主張台灣獨立」,在野時一切逢中必反,鼓勵了台獨支持者的情緒,結果執政之後,除了耍耍嘴皮以外,能夠做得跟以前一模一樣,就像陳前總統說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能騙自己也騙別人」。
而民進黨除了在兩岸政策消風,在勞工、能源議題上,也一再破功,這當然會讓支持者失望。
至於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顯然是「素人從政」之後,當家才知柴米貴,才感受到廚房的熱度。作為公民,可以高舉理想的大旗,把標準提高到聖人乃至神人的程度,但是掌握權力之後,就也要接受「聖人標準」乃至於「神人」的檢驗。黃國昌罷免案的同意票遠高過不同意票,受人奚落,即在於此。
但是,一個政黨不好,可能是那個政黨的問題,每個政黨都不好,那就有些有趣的原因了。為什麼每個政黨寧願政見跳票,也要在選前高畫大餅?是不是他們知道,選民就吃這套,寧願當選被罵,也不要落選被笑?
還是要回到,民主政治,離不開政黨政治。「選人不選黨」是一句空話,因為選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能夠記得總統、自己市長的候選人已經不容易,誰能記得所有立委、自己縣市所有議員的名字,試問,多少人知道自己的里長是誰?
除了像馬英九、柯文哲這種個人魅力破表的少數外,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必須歸納在政黨的座標之外。
與其對政黨不支持、不信任,不如發展一個,好的、誠實的政黨可以生存有土壤,一個說謊、毀諾的政黨會受到懲罰的環境。
政黨政治,在今日此時,仍然是民主的必要元素。
(作者為終身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