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台灣中國)半年內連失3邦交。比起斷交的些許遺憾,筆者更擔憂的是迷失於「邦交數」的無謂內耗,因為實現人民對生活美好嚮往的是「良制」,絕非邦交數。
蔡總統說:「以中華民國(台灣)之名的外交關係被破壞,就是挑戰我們共同的底線!」筆者要問:若到邦交歸零的底線,政府將領人民何往?
孫中山先生1912年創立中華民國,1913年廣建邦交,歷3次斷交震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中國)成立,第1波斷交出現;1971年聯合國「中國席位」被大陸中國取代,中華民國(台灣中國)被迫退出,再斷一波(如日、美等);台灣中國自2000年迄今經3次政黨輪替,邦交數屢創新低,深受大陸中國的兩岸政策影響。
1949年起,兩岸政府在國際社會各持「有你就無我」的零和關係,大陸中國多1邦交,台灣中國必減1。因此,我們早應體會「外交關係脫離不了兩岸關係」的現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待「邦交數」的意義,也必先界定兩岸關係的終極目標為何。
其實,薩爾瓦多2010年即欲與北京建交,據報當時因兩岸具「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的基礎,故大陸中國婉拒薩國。可知:1、薩國早有意改變建交對象,又我僅存的17邦交有多少能不改變立場?2、承認九二共識與否,影響我邦交去留。
邦交數於大陸中國的意義為:友邦承認大陸中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間接弱化台灣中國的國際地位;於台灣中國則是:囿於傳統國際法下「外交關係」是國際人格的要件。
縱國際對「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尚未有共識,然台灣中國與大陸中國的政府都應明白1949年後各自實質治理區域,均未曾達各自憲法主張「一個中國」的全域,是史實也是現狀,兩岸政府、人民不應也不能無視。
筆者長年提醒「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一部分,大陸和台灣加起來才是一個中國」。這蘊含對等、尊嚴、互諒,正是九二共識(或維持現狀)的基點,也是「良制一國」不可或缺的基礎。
傳統國際法的國際人格理論早已不敷現狀使用,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實質合作(例如我119免簽國顯示的意義)才是治國(包括兩岸關係)的正道。執著邦交數徒陷不當指標的窠臼。筆者10多年投書呼籲:〈走出邦交國數迷思尋找正確的外交戰場〉、〈斷就斷走出邦交數迷思〉、〈台灣的芬芳不在邦交國數〉等即在提醒兩岸政府和人民應覺醒。
兩岸分治近70年,在台灣中國的朝野政黨每遇選舉仍以斷交數互伐,要非尚未看清現實,就是有意激增對立,徒陷百姓於不必要的挫折,也因此內耗喪失台灣中國的競爭力外,還擴大大陸中國「做對了」的政策張力。但是,時間和數據已證實:邦交數是荒謬偽命題,一日不視清,即一日受囚。
筆者非「邦交無用論者」,但堅決呼籲勿因邦交數患得患失。畢竟,中華民國的國際法人格是現實(也是法理)的存在,絕不會因零邦交而消亡。筆者以為,蔡政府縱不承認「九二共識」(僅稱維持現狀),亦不當然影響我國與他國交往的能力(參考邦交或免簽證的指標)。同理,大陸中國「承認九二共識始得維繫邦交」的政策也無助兩岸關係的進展。基此,紅藍綠三方均無需自囚於此不當邏輯、內耗撕裂。
馬政府時,筆者多次投書指出不能強求外國如何選邊,要獲國際尊敬,不是靠邦交數。世界欣賞台灣中國的是民主自由多元、人民的謙和友善(如汶川地震、日本311等的愛心付出)。
筆者希望國人藉「試想邦交歸零」的虛擬窘迫,徹底擺脫桎梏。朝野在面對大陸中國時,能坦然說「我已幡然醒悟,縱我邦交數歸零,亦不謂我們失敗,因為重要的是良制,非數量。」君不見北韓有160個邦交,又如何?
更盼台灣中國內朝野心態歸零,攜手穩步前進,對外不執迷邦交數,拓實質外交;對內升級民主制度運作、團結與和解內部(如年金、課綱),方能在「國家統一前」向大陸地區提出具說服力的兩岸政策。
唯有追求「良制」才具實益,習主席亦追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兩岸當局何不以此不約而同的共識,作為新起點?
末盼大陸中國能思「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勿再陷「有你就無我」的迷失,早日終結邦交數這囚禁兩岸70年的偽命題,一同邁向「良制一國」的明天。
(作者為海基會首任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