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七年多,貪腐弊案疑雲重重、進口蛋、錯誤能源政策、台電鉅額虧損連連、兩岸交流失靈,在野只要整合就會贏,但到底如何整合,還是很難取得共識。國民黨家大業大不當副手,郭台銘積極爭取連署總統提名,柯文哲堅持整合以「民調」為基準。筆者以為,整合「心服口服」是重中之重,如果民調高的一方卻只能當副的,選票恐怕很難轉移;郭的角色也應一併列入「民調整合」中。
二○○四年連宋配,民調低的連戰為正,民調高的宋楚瑜禮讓當副手,結果因「兩顆子彈」懸案輸給陳水扁。歷史無法驗證的是,當年若是「宋連配」,陳水扁是否還能「出奇」勝選?其實選舉(二○二四)落敗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不要讓支持者心中留下遺憾與問號,那會是負責操盤手(特別是在野最大黨國民黨)的歷史責任。
「民調整合」某種程度代表的是正當性,以及讓被整合方心服口服的理由。連宋系出同源,挺宋者要支持連戰比較容易,藍、白基本上是不同族群,要把柯文哲的選票轉移給侯友宜(或郭台銘),卻不以民調為基準,如何讓柯粉或郭粉埋單?如果民眾黨或郭先生的支持者因此不願出門投票,在野立委選情也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柯辦拋出的並非「民調低的當副手」,而是「民調低的退選」,這有重大意義的差別。副總統沒有實權,而行政院長已經於一九九七年李總統任內修憲演變成「總統的幕僚長」,如果侯友宜民調低,大可先回任新北市長,待任滿後再接受挑戰;若是柯文哲民調低,那麼讓民眾黨成為國會各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其影響力也遠大於副總統一職。
但「民調整合」最大問題是到底要根據那一份民調,更重要的是誰擔得起柯辦口中的「第三方公正民調」?這也是整合,乃至於棄保的困境之一。目前檯面上柯、侯領先的民調都有,郭台銘也在積極爭取選票中,筆者相信親綠陣營也會做出與事實未必相符的民調,讓在野難以整合。
因此,這位舉辦「第三方公正民調」的人士,某種程度就是發起「政黨輪替大聯盟」的公道伯,既要有分量,又要在立場上受各方信任。左思右想,筆者認為韓國瑜前市長,是不做第二人想的人選,如果有在野那一方說「不信任韓國瑜」,那就是把韓粉拒之門外,大概也就不用選了。
早在二○二一年,筆者在聯合報提出「藍白合 誰帶頭衝鋒?」概念,這不是什麼真知灼見,而是用刪去法之後,「民調整合」是唯一可能的方式。離明年一月選舉已經快要進入倒數一百天的黃金時期,藍白和(合)萬萬不可變成「藍白拖或夾腳拖」(引自黑白集)!
2023-10-01 【聯合報/評論/民意論壇】 陳長文/中華民國資深選民(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47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