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烏今台軍購不宜增 賴應以和平為先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此語,至今仍振聾發聵。今年2月14日,賴清德總統宣布編列特別預算,欲將國防預算突破GDP 3%,為軍購加碼,應對川普再任後之政策風雲。此議尚未定案,立法院審議或有增減,然筆者以為,軍購宜減不宜增,容筆者細述得失,望賴總統懸崖勒馬,放棄「台灣獨立」既違憲又虛幻之主張為要。 一、美國與北約殷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乎? 美國領銜發起的北約自1949年成立,標榜集體防禦,制衡蘇聯《華沙公約》。1990年,美國國務卿貝克向戈巴契夫承諾「北約不東擴1英寸」,換取德國統一與冷戰終結。然蘇聯解體後(華沙亦然),北約5次東擴,傑弗里·薩克斯(Jef...

閱讀更多

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

賴清德總統今天將依「憲法賦予的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促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筆者推測,此舉或係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賦予之院際調解權,即「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 然該權力本應基於總統超然中立之角色,但現實政治使此設計不切實際。況且,目前未知院際協商之「爭執」所在,是否必須召集五院參與,尚存疑問。 回顧歷史,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蔣介石與蔣經國總統未曾動用院際調解權,因當時民主法治尚未成熟,且五院皆聽命於統治者,無需調解。李登輝總統一九九一年宣告戡亂終止後召開國是會議以凝聚共識。 陳水扁總統因核四停建爭議擬啟動院際調解,但遭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以...

閱讀更多

川普二甩巴黎協定 難逃氣候之火(陳長文、謝英士)

美國總統川普二任首日,簽署命令,再次退出巴黎協定。迥異於八年前的同樣作為,全球減排行動不為所動,震撼不再劇烈,因為淨零的列車已經啟動,美國聯邦政府跳車,但各州不一定埋單,其他有作為的國家更會抓住這個機遇,迅猛發展。 嚴格講,巴黎協定並沒有釐訂達成世紀末增溫不超過一點五度的時間表,二○五○年達成淨零目標是一個科學上的概念,並不是條約義務。有人可以更快,有人牛步以對、有人甚至不在乎,都有各自不同的短、中、長期效應。川普看短不看長,但極端氣候擺在眼前,氣候不正義也觸目可見,如何做出適當的選擇,惠及所有世代,是新型政治與文明的指標。 川普的美國優先,本不會與此牴觸,但他選擇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化石燃料資源...

閱讀更多

審檢零風險追訴審判 被告受害百分百

Judge gavel on law books, wooden desk

1月11日,因柯文哲案檢方起訴書與法院裁定多處荒謬,數萬民眾聚集中正紀念堂,以「111釘孤枝」(閩南語,單挑之意),抗議司法不公。 首先,違背職務收賄證據不足;其次,起訴書述「柯文哲把自己當雍正」等無關細節。地院合議庭曾兩次裁定交保,展現難得的司法勇氣,但皆遭高院以柯有「串供滅證之虞」廢棄發回,最後仍以「尊重審級制度」為由羈押。柯文哲抗告後,高院於1月11日駁回,確定羈押至少3個月。 而高院法官謝靜慧在殺人案件中曾言不宜以勾串延押,如今卻在貪瀆案撤銷柯交保。若謝法官基於重視被告人權改變見解無可厚非,但輕重不分異其標準,令人不解。又此案,地院法官之「尊重審級制度」一語顯見其面臨「裁判維持率」考績...

閱讀更多

政策環評前 四接環評應暫緩(陳長文 謝英士)

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十七日第六度辦理環評初審會議,會前支持、反對雙方各自表示意見。經濟部、台電則強調,若無法及時新增電源,北東電網恐面臨供電不足風險,暗喻民眾識大體、相忍為國,帶給環評委員巨大壓力。 惟,在缺乏明確審查標準與詳實環境資料庫,且環評委員均由環境部長圈選核定情況下,重大開發案准駁與否由廿一位環評委員(七位為機關代表)承擔,政治力干擾或專業盲點疑慮不絕於耳。 即便是民國一一○年藻礁公投,因政府之手干涉三接環評,引起的民意極大反撲,環評制度仍未見改革。 環評制度不改,不知還有多少自然與人文環境要被毀棄?沒有總量的上位能源政策指導,失所附麗的個案能源開發環評,根本無法確保整體環境無虞。 ...

閱讀更多

檢察、高院干預審判 法官當如趙子龍

近日高等法院合議庭許永煌、雷淑雯及郭豫珍法官審理高虹安助理費案,認《立法院組織法》有關助理費之規定違憲,停止審理,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勇於捍衛法治的精神,值高度肯定。 筆者不禁想起北高行審理廿七人赴陸工作案,蕭忠仁、林秀圓、李明益三位法官指出:「面對(大陸)統戰,最佳回應之道應係更民主、更開放,藉由更深入的接觸、交流」判內政部敗訴,擲地有聲。 除廿七人敗訴後律師未能協助聲請釋憲令筆者扼腕,若當時法官能進一步依「民主、開放」理由聲請釋憲,挑戰兩岸條例對工作權之箝制,即便大法官不受理或判決合憲,也不影響三名法官以「更民主、更開放」為由作出判決。雖此判決被最高行政法院以「抽象危險」為由廢棄,但北高行...

閱讀更多

陸發身分證 台動員戡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8470278 據報載,陸委會針對民間「逾十萬台人持有大陸身分證」之訊息,表示台人申請大陸身分證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將依法註銷其中華民國戶籍與身分。 初聞此訊,不禁令筆者想到二○一七年台人盧麗安因取得大陸身分證並任中共十九大黨代表,遭政府註銷我國護照之事件。當時筆者撰文指出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違法亂紀。事過境遷,該法條依然穩若泰山!為此,筆者再提如下意見: 一、論法治:復辟動員戡亂的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 按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若違反,主管機關可註銷...

閱讀更多

急淨零非核困局,法律抑或誤導?

談及我國核能,始於1970年代經濟發展下用電需求高漲,遂建設核電。我國成為亞洲四小龍,核電功不可沒。基此,本文將探討「淨零和非核」下「法制到法治」的觀察,略述如下: 一、有識之士急淨零。 近日,美國前能源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隸文指出「懂技術的人,當勇敢向政治人物發聲,核能是可以帶來能源安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上任8年,近日也終於指出台灣無法全面依賴再生能源,須結合多元技術如核能來達成減碳目標。於其11月11日受質詢時,廖俊智甚至指出「(我國2050淨零)目前看來很困難」。而清大核工學者李敏教授則一向倡議「以核養綠」。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首度提出減碳、並於2015年《巴...

閱讀更多
頁數 1 of 14 1 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