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不是商品」(Labor is Not a Commodity)。國際勞工組織(ILO)於1944年《費城宣言》即立此核心願景。回顧中華民國勞權演進,從1929年公布《工廠法》;戒嚴時期禁止組織工會及罷工,乃至經濟奇蹟背後廉價勞工;自1984年公布《勞動基準法》逐年擴增適用職業別;1987年解嚴後民運捍衛權益,至今勞權發展之路堪稱成熟。隨經貿發展,我國遠洋漁業聞名全球,除平衡漁獲經濟及兼顧生態外,漁船上更考驗完善外籍漁工福祉之道。 Read more
國際法及超國界法治
〈超國界法小教室〉言論自由的真諦
巴黎協定兩周年 台灣準備好了嗎?
本月六日至十七日,在德國波昂召開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會議,會議全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三屆締約方大會」,目標在採取更大、更快的氣候行動,以對抗全球暖化,並討論如何落實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自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通過至今即將屆滿兩周年,在敘利亞宣布加入後,目前全世界除今年宣布退出的美國(最快將於二○二○年生效)、以及困於外交因素無法成為締約方的台灣外,均已加入此一協定。
巴黎協定最主要特色在取代京都議定書「由上至下」模式,改採「由下至上」,不再硬性規定國家減量目標,而是透過一連串機制設計,例如由各國每五年遞交「國家自主貢獻承諾」(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建立透明的制度、定期盤點目標達成度等等,期許藉國際間相互檢視與公眾監督,讓國家的氣候作為得以接受檢驗。
台灣人是人,大陸人不是?
馬來西亞遣返台灣的詐欺嫌犯,一到機場即「落地釋放」,引起對岸人民強烈反彈,對台灣的惡感大幅飆高,大陸網友怒嘲:「全球搶人才,台灣搶人渣」;「喜迎『詐騙島』榮獲國際認證。」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一覺羞恥,二覺憂心。恥的是,台灣朝野政治人物面對民粹就忘記道理的「政客軟骨症」;憂的是再任由政客如此無理消耗兩岸的互信、擴大人民裂痕,兩岸關係過去8年的榮景,很快就會走到盡頭。 Read more
從「爸,救我!」談肯亞案
「爸!救我!」2003年一天我接到電話,傳來「女兒」呼救聲,我正陷入天旋地轉時,歹徒把電話接過去,我像著了魔,對方說什麼、我就做什麼。理智完全當機,只有一個念頭「把女兒救回來」!反而是孩子的媽冷靜拿手機撥給女兒,話筒傳來女兒如常的聲音。
也許我們忘了,民進黨執政時,層出不窮的詐騙電話,多麼讓人深惡痛絕。台灣幾乎沒有人沒接過,讓人無奈抱怨政府無能。多少無辜、弱勢者家破人亡。 Read more
【課程@政大】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
【專訪】南海爭議 陳長文:兩岸應合作共創里程碑
馬英九總統日前登上太平島宣示主權引發各界不同聲音,使得南海議題再次浮上檯面。對此,與馬總統共同登島的國際法學者,也是前海基會秘書長的陳長文就呼籲中國大陸不應擔心讓台灣因此登上國際,應胸襟開闊,主動邀請台灣共謀對策。陳長文在接受央廣「台灣APP」專訪時強調,菲律賓狀告中國大陸,現在又將太平島扯進來,這是老天有眼,讓兩岸有機會將「九二共識」再往前推進,成為兩岸關係的里程碑。 Read more
【轉載】新聞稿: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呼籲優先完成《多邊公約國內法化暫行條例》立法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於本年十二月二十日會員大會通過陳長文等理事提案,呼籲政府及新國會於2016年第九屆國會新議期優先完成《多邊公約國內法化暫行條例》立法。
該會表示,我國自2009年以來透過「公約施行法模式」已完成六大重要多邊公約之國內法化,值得肯定。惟由聯合國保存而具代表性之多邊公約逾五百項,我國迫切需要系統性、持續動能之制度化機制,以國家策略性全觀面向循序接軌。為此,行政院於2014年8月頒佈《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多邊國際條約及協定國內法化作業要點》宣示決心,但行政規則欠缺明確法定任務、預算人力的規劃保障,難以惡補我國遺落四十年之接軌工程。鑒於此,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全體會員呼籲政府及新國會於2016年第九屆國會新議期優先完成《多邊公約國內法化暫行條例》立法。 Read more